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1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9-28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2025年第14卷第3期封面和目录
    2025 (3):  0-0. 
    摘要 ( 27 )   PDF(3474KB) ( 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述评
    下肢深静脉血栓机械清除技术:进展、争议与未来展望
    王旭辉, 左亮, 殷敏毅
    2025 (3):  199-20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1
    摘要 ( 43 )   PDF(1272KB) ( 47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可导致致命性肺栓塞(PE)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传统抗凝治疗虽为基石,但对已形成的血栓清除效果有限,故PTS发生率居高不下(20%~50%);且对于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如股青肿)患者,单纯抗凝难以避免高风险的肢体坏疽。置管溶栓术(CDT)虽曾带来希望,但关键研究(如ATTRACT试验)表明其未能显著降低远期PTS发生率且增加出血风险。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作为一种创新的物理血栓清除技术,近10年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型高效设备涌现并获得国内外指南推荐。本文从PMT技术兴起的背景、核心优势与指南定位出发,系统评述了主流PMT设备的技术原理、临床证据与安全性特点,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关键挑战,并聚焦其未来发展前景,提出智能化精准化、效能提升、成本控制及高质量循证研究等亟待解决的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miR-21-5p在早期不良生活事件诱发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及机制
    张海芹, 韩波, 周璐, 褚以忞, 徐莹, 彭海霞
    2025 (3):  204-210.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2
    摘要 ( 28 )   PDF(4104KB) ( 17 )  
    目的 探讨miR-21-5p在早期不良生活事件诱发肠易激综合征(IBS)内脏超敏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母婴分离方法制备早期不良生活事件诱发成年内脏超敏大鼠模型,利用微RNA(miRNA)芯片结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筛选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差异表达miRNA,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寻找差异表达miRNA的下游靶标,采用细胞和动物实验相结合来验证差异表达miRNA通过下游靶标参与母婴分离诱发成年大鼠内脏超敏的过程。结果 miR-21-5p显著高表达于母婴分离所致成年内脏超敏大鼠DRG神经元中(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和细胞实验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是miR-21-5p的靶基因。在细胞水平,miR-21-5p模拟物干预后DRG神经元内TGFBI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miR-21-5p抑制剂干预后DRG神经元内TGFBI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整体动物水平,miR-21-5p激动剂干预后大鼠内脏敏感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GFBI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miR-21-5p拮抗剂干预后大鼠内脏敏感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TGFBI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大鼠DRG中miR-21-5p通过抑制TGFBI表达,促进母婴分离诱发的内脏超敏,从而参与早期不良生活事件诱发成年IB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结节切除术后低钙血症风险因素分析
    霍健廷, 霍焕民, 丁敏, 谢荣理, 沈东杰, 费健
    2025 (3):  211-215.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3
    摘要 ( 33 )   PDF(1334KB) ( 29 )  
    目的 研究甲状腺结节切除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24例甲状腺结节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肿块性质,病灶部位(单/双侧),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围手术期血钙(包括校正前、校正后)、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镁水平等,根据术后血钙值分为有低血钙组和无低血钙组,以比较两组间差异,从而研究甲状腺结节切除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风险因素。结果 甲状腺结节切除术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为9.7%(12/124),平均血钙值为(2.10±0.08) mmol/L;对血钙值进行白蛋白校正后,低钙血症发生率为7.3%(9/124),平均血钙值为(2.05±0.14) mmol/L。根据校正后血钙来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块性质、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病灶位置(单/双侧)、手术方式、术后平均PTH水平及是否发生术后低镁血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术后存在低蛋白血症的患者,应当使用校正后的血钙水平评估其是否需要额外钙剂补充。病灶切除手术方式为术后低钙血症高危因素;术后发生低镁血症及术后PTH水平降低对患者低钙血症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对肥胖合并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短期疗效分析
    梁关友, 李涛
    2025 (3):  216-220.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4
    摘要 ( 29 )   PDF(1309KB) ( 21 )  
    目的 观察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对肥胖合并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的短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患者130例,基于院内电子病历系统和门诊随访方式对130例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记录并计算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体征指标[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以及相关糖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血脂指标(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肝功能相关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结果 截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失访,剩余118例患者成功完成随访,随访率90.77%。患者体重、BMI、腰围、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在术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术后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且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和6个月体征、糖代谢、血脂、肝功能指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共计7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腹腔感染,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6.15%(8/130)。结论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有助于帮助肥胖患者控制体重,改善血糖、血脂稳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7例牙龈瘤临床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林樑钦, 林娉婷
    2025 (3):  221-225.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5
    摘要 ( 33 )   PDF(1392KB) ( 28 )  
    目的 探讨牙龈瘤及其组织病理学分型的临床特征,并评估不同切除方式(手术刀、电刀或激光)对牙龈瘤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4年7月就诊的217例牙龈瘤病例的临床数据作回顾性研究。获取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牙龈瘤涉及的牙位及大小、就诊前是否存在牙周炎、牙龈瘤切除方式、是否拔除波及患牙、术中是否行根面平整等。根据术后牙龈瘤的复发情况评估疗效。结果 本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40.25±11.32)岁,好发年龄区段在20~40岁;134例(61.75%)为女性患者,83例(38.25%)为男性患者,女性占比显著高于男性(χ2=11.986,P<0.001)。牙龈瘤位于前牙区130例(59.91%),位于后牙区87例(40.09%),前牙区占比显著高于后牙区(χ2=10.594,P=0.014)。组织病理学上,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纤维性龈瘤(69.59%)、肉芽肿性龈瘤(21.20%)、外周型骨化纤维瘤(8.29%)和外周型巨细胞龈瘤(0.92%)。术后牙龈瘤复发方面,不同牙龈瘤切除方式、是否拔除患牙以及术前是否存在牙周炎症之间,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实施根面平整者,其复发率显著低于未实施者(χ2=7.814,P=0.018)。结论 牙龈瘤多发于女性,常见于前牙区,组织病理学上以纤维性龈瘤为主;治疗方案中,使用不同的切除方式、拔除患牙并不会对牙龈瘤复发产生影响,但是术中对患牙进行根面平整可减少牙龈瘤的复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影响因素分析
    戴亚辉, 秦涛, 孙燕
    2025 (3):  226-229.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6
    摘要 ( 27 )   PDF(1297KB) ( 50 )  
    目的 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并探究需进行临床干预(院内输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入院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合并症、术前/术后血常规结果、术后并发症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情况等,并进行相应分组。使用t检验分析不同分组间失血量,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而需院内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回顾分析274例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25例,女性149例,左侧151例,右侧123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65.16±23.61) min,总输血量(386±293) mL,总失血量(862±477) mL,其中隐性失血(753±444) mL,住院时间(12.77±4.69) d。不稳定骨折类型(Evans Ⅲ-Ⅳ型)是增加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情况均对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无明显影响。手术时间长、术前血红蛋白含量低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而需要输血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不稳定的骨折类型是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增加的影响因素,手术时间长、术前血红蛋白含量低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而需住院期间输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奥赛利定联合丙泊酚应用于胃肠镜检查的量效关系研究
    黄广用, 黄敏贞, 刘宝芸
    2025 (3):  230-23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7
    摘要 ( 33 )   PDF(1371KB) ( 66 )  
    目的 探讨奥赛利定联合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 μg/mL)应用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方法 选取2024年7—12月在本院择期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丙泊酚血浆靶控输注(TCI)3 μg/mL。采用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奥赛利定剂量(初始1 mg,梯度0.1 mg),根据前例患者反应(阳性:检查中出现咳嗽、干呕或目的性体动)调整剂量(阳性增,阴性减),至7次反应交替后终止。采用Probit回归分析计算奥赛利定的ED50、ED95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奥赛利定联合丙泊酚(TCI 3 μg/mL)用于胃肠镜检查的ED50为0.829 mg(95%CI 0.509~1.053 mg),ED95为1.176 mg(95%CI 0.997~4.936 mg)。结论 奥赛利定联合丙泊酚(TCI 3 μg/mL)用于胃肠镜检查时,抑制置入反应的奥赛利定ED95为1.176 mg,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剂量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显微镜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硬通道穿刺血肿引流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及家属接受度研究
    蔡叶盛, 胡喜填
    2025 (3):  234-237.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8
    摘要 ( 23 )   PDF(1294KB) ( 32 )  
    目的 探讨显微镜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硬通道穿刺血肿引流术两种术式在高血压脑出血老年患者中的各自优势。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4月进行治疗的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通道穿刺组(硬通道穿刺血肿引流术)和骨窗开颅组(显微镜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每组各50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家属对手术的接受度。结果 硬通道穿刺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骨窗开颅组(P<0.05),血肿清除率、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均显著高于骨窗开颅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骨窗开颅组(P<0.05);患者家属对手术接受度显著高于骨窗开颅组(P<0.05)。术前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日常生活活动(ADL)、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GCS、ADL、SF-36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硬通道穿刺组GCS、ADL、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骨窗开颅组(P<0.05)。结论 出于对患者群体(高血压脑出血老年人群)特点的考虑,硬通道微创穿刺因其“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的特点不失为一种能被不愿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家属折中选择的好办法,在特定人群中可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刘海新, 卢健祺, 蔡仲斌, 王权, 王泽民, 王海文, 徐响林, 卢炯文
    2025 (3):  238-242.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09
    摘要 ( 27 )   PDF(7508KB) ( 22 )  
    目的 探究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5年1月期间骨科诊治的髌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情况(Bostman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LISA)评分]、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并发症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膝关节活动度与膝关节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BI、LIS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6/30)(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传统开放手术、骨折愈合时间≥100 d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潜在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0岁(OR=5.236)、手术方式为开放手术(OR=6.814)、骨折愈合时间≥100 d(OR=4.937)是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开放手术。年龄较大、传统开放手术及较长的骨折愈合时间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罗志强, 王养华, 吴建顺
    2025 (3):  243-247.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0
    摘要 ( 26 )   PDF(2813KB) ( 64 )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进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40例LDH患者作为微创组,同期选取在我院进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40例LDH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腰椎前凸角、腰骨倾斜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手术治疗后,两组疼痛情况(VAS评分降低)、腰椎功能(ODI降低、JOA评分增高)、脊柱稳定性(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均增加)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增高)均较术前得到显著改善(P<0.05),其中SF-36评分、腰椎前凸角度、腰骨倾斜角在微创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VAS评分、ODI、JOA评分改善情况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用于治疗LDH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恢复、提高脊柱稳定性和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围手术期呼吸指导对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陈方硕, 陈检明
    2025 (3):  248-252.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1
    摘要 ( 33 )   PDF(1353KB) ( 79 )  
    目的 探究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围手术期实施呼吸指导对患者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4年7月期间收治的拟行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在围手术期,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呼吸指导。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肺功能指标、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1 秒用力呼出气体容积(FEV1)、肺活量(VC)及用力肺活量(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上述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所需时长、初次离床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7.50%,低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3,P<0.05)。结论 对胸腔镜下肺癌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呼吸指导,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的同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示该干预措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价
    江小杰, 廖常希, 林伟, 蔡清河
    2025 (3):  253-256.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2
    摘要 ( 26 )   PDF(1323KB) ( 38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4年5月行LCBDE治疗的22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一期缝合组(124例)和T管引流组(96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一期缝合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显著少于T管引流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胆红素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胆红素指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一期缝合组显著低于T管引流组(P<0.05)。一期缝合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管引流组(P<0.05)。随访6个月,经胆道镜检查显示两组患者均未有结石复发的情况出现。结论 与T管引流相比,将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利于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充气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对PTC患者美容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影响
    林朝阳, 王岗, 张年庆
    2025 (3):  257-261.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3
    摘要 ( 26 )   PDF(1413KB) ( 4 )  
    目的 探究免充气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ETGTA)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美容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4年12月进行诊治的PTC患者80例,其中接受传统开放手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者纳入对照组(48例),接受ETGTA+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者纳入研究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美容满意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引流量更多、美容满意度评分更高、颈部不适的发生率更低(均P<0.05)。在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PTC患者的治疗,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及美容效果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瑞马唑仑或丙泊酚复合阿芬太尼静脉麻醉对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指标的影响
    朱传林, 刘勇, 王朝忠, 陈婷婷
    2025 (3):  262-265.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4
    摘要 ( 29 )   PDF(1371KB) ( 19 )  
    目的 探讨瑞马唑仑或丙泊酚复合阿芬太尼静脉麻醉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5年1月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进行无痛胃肠镜检查的100例患者,依据麻醉方案的差异性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丙泊酚复合阿芬太尼麻醉,观察组予以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麻醉,进行生命体征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临床指标(麻醉诱导时间、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的比较。结果 实施不同静脉麻醉方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检查开始后5 min(T2)、检查结束时(T3)的SBP、DBP及HR值,以及T2时的SpO2值均更稳定;麻醉诱导、检查、苏醒时间均更短,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对于无痛胃肠镜检查,瑞马唑仑复合阿芬太尼进行静脉麻醉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经阻滞联合脉冲射频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余仙花, 李杨敏
    2025 (3):  266-269.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5
    摘要 ( 36 )   PDF(1301KB) ( 25 )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联合脉冲射频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PH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椎旁神经阻滞)和联合治疗组(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脊神经脉冲射频),每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级指数(PRI)、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7 d、30 d),两组VAS、PRI、PP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低于神经阻滞组(P<0.05)。治疗前,两组间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两组SAS、SDS、PSQI、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SAS、SDS、PSQI评分降低,SF-36评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优于神经阻滞组(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神经阻滞组(P<0.05)。结论 神经阻滞联合脉冲射频用于治疗PHN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并提升疗效,符合临床需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神经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
    刘芳, 吴志伟, 谢尧
    2025 (3):  270-27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6
    摘要 ( 24 )   PDF(1294KB) ( 37 )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神经阻滞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行择期手术治疗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神经阻滞)和对照组(40例,全身麻醉)。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术后2、6、12、24 h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手术30 min时、拔管时,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波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身麻醉联合髂筋膜神经阻滞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疗器械园地
    品管圈活动在彩色超声诊断仪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路思婕, 郑佳鑫, 严浩, 朱志刚
    2025 (3):  274-279.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7
    摘要 ( 57 )   PDF(2054KB) ( 62 )  
    在国家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年分娩量稳居全国前列,作为产前筛查核心设备的彩色超声诊断仪,其质量控制直接关乎胎儿畸形检出率及诊疗安全。为此,我院组建“孕眼圈”品管圈,整合设备科工程师、质控专员及临床医师共9人(圈能力值80%),聚焦“提升彩色超声诊断仪质控检测合格率”主题,以5项核心指标(如最大探测深度、分辨率等)全达标为标准,运用PDCA-SDCA双循环模型及品管圈七大工具,系统破解设备检测合格率低(基线41%)的难题。通过实施影响图像质量因素的研究计划、组织培训并推广优化结果,完成34台设备全周期质控监测,合格率提升至81.8%(目标达标率104.1%,进步率99.5%)。本项目成功实现设备质控效能飞跃,构建了医工临床一体化质控体系,显著强化多学科协作能力。后续将持续深化预防性维护机制建设,推进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HRP系统医用耗材多维管理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陆强, 周阳
    2025 (3):  280-284.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8
    摘要 ( 32 )   PDF(1544KB) ( 45 )  
    目的 构建基于医院资源规划(HRP)系统的医用耗材多维管理体系(MMM-MCM),验证其对于耗材管理效能的提升作用。方法 通过唯一设备标识符(UDI溯源)、ABC-VEN 矩阵分析法、建立涵盖质量(UDI溯源)、成本(ABC-VEN分类)、效率(动态库存)、风险(廉政预警)四大维度的管理体系。采用前瞻性干预研究方法分析2020—2024年医院耗材数据(1 236 589条),通过双重差分(DID)模型对实施MMM-MCM前后的管理效能进行分析。结果 实施MMM-MCM后管理质量综合评分达(92.3±3.1)分,提升35.1%(P<0.001)。具体成效:(1)库存周转率提升38.7%,验收差错率降至0.9%;(2)供应商证照完整率提升至99.6%(P<0.001),配送准时率提高28.5%;(3)高值耗材成本核算误差率降至2.1%,资金占用减少2 100万元。结论 创新性将HRP系统与医疗耗材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度融合后,所构建的MMM-MCM模型可显著提升医用耗材管理标准化水平,为医院精益运营提供可推广管理范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耗材智慧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韩兆晋
    2025 (3):  285-288.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19
    摘要 ( 27 )   PDF(1621KB) ( 80 )  
    目的 设计一套耗材智慧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与院内外相关系统[包括与医院信息系统(HIS)、上海市阳光采购平台、智能化设备、院内物流管理系统(SPD)厂商、临床科室等对接工作]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共享,真正有效实现对耗材的申请、采购、配送、验收、出入库、监管等功能,实现物资数据采集、整理、统计和利用,以此来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方法 通过分析医院现有物资管理的现状和需求,根据医院职能部门分工和内控管理体系进行划分,对系统模块功能和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设计与描述。结果和结论 一套耗材智慧数字化管理平台开发成功,该平台可真正有效地实现对耗材从申请、采购、配送、验收、出入库到使用和监管等院内外全流程追溯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人性化护理干预联合体位管理在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秦晓云, 温泉, 徐宏坤, 周丽焱
    2025 (3):  289-29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20
    摘要 ( 22 )   PDF(1305KB) ( 37 )  
    目的 探析人性化护理干预联合体位管理对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3年6月行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治疗的84例纵隔肿瘤患者资料,其中42例经常规干预+体位管理干预患者纳入对照组,42例在体位管理基础上接受人性化干预患者纳入观察组。于干预前、干预24 h以及干预48 h时评估并比较两组护理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护理依从性量表评估]、疼痛情况[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评估]以及术后康复指标(下床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24、48 h的依从性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24、48 h的NR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床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应用人性化干预联合体位管理,可提高患者体位管理依从性,且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CU医务人员对热射病全周期康复认知的质性研究
    余庆玲, 黄秀丽, 朱秀梅
    2025 (3):  294-298.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25.03.021
    摘要 ( 24 )   PDF(1243KB) ( 34 )  
    目的 深入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对热射病全周期康复的认知与实践,揭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惑、挑战与需求,为优化热射病患者的临床管理和康复服务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4年6—8月在急诊医学科对15名医务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 本组ICU医务人员对热射病全周期康复存在认知差异,尤其在康复时机把握上面临挑战,同时高度重视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受访者对于热射病康复策略的认知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对于何时开始康复持有不同看法,并且普遍认同心理支持在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结论 本研究强调了基于ICU医务人员视角的热射病全周期康复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对提升患者整体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发现有助于改善热射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并为临床实践的改进和康复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关键见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