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3-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结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葛海燕, 张振宇, 付正伟, 纪昉, 高玮, 顾跃明, 王志强, 马伟伟
    2018 (1):  1-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1
    摘要 ( 148 )   PDF(851KB) ( 644 )  
    目的 了解结肠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Cell Search 技术检测未经治疗的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数量,并观察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在32例首诊为结肠癌患者中,术前外周血检出CTCs阳性13例,阳性率40.6%;CTCs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神经侵犯无关;与结肠癌浸润深度、TNM分期、脉管侵犯相关(P<0.05),TNM分期高(Ⅲ+Ⅳ)患者的CTCs阳性率显著高于TNM分期低(Ⅰ+Ⅱ)患者(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CTCs,提示其临床病理分期也可能较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乳腺癌行保留乳头乳晕全乳切除术并一期乳房重建的治疗效果
    张辉, 林孟波, 王金泗, 陈晓耕, 范跃祖, 郑敏辉
    2018 (1):  4-8.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2
    摘要 ( 264 )   PDF(798KB) ( 414 )  
    目的 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疗效、并发症和美容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初诊为乳腺癌(0~Ⅱa期)患者共58例,32例接受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nipple-areola complex-sparing mastectomy,NSM)并一期重建(观察组),26例为不保留乳头乳晕并一期乳房重建(对照组)。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假体植入,并以背阔肌肌瓣覆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情况、并发症和美容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48~6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52.36±3.5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局部复发;观察组发生远处转移1例,对照组远处转移1例,远处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1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7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容效果评价有26例为“优”,5例为“良”,1例为“一般”,0例为“差”,对照组美容效果评价为“优”的6例,“良”14例,“一般”6例,“差”0例,两组间美容效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严格把握入组条件和手术流程情况下,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并一期乳房重建有助于保持乳房美观及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
    卢志力, 肖年生
    2018 (1):  9-11.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3
    摘要 ( 224 )   PDF(774KB) ( 307 )  
    目的 分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2014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98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行传统急救术,观察组接受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记录、比较两组复苏前后的APACHE Ⅱ评分、体温、血氧饱和度、pH值、抢救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83.67%对95.92%,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28.57%对12.24%,P<0.05)。复苏前两组APACHE Ⅱ评分、血氧饱和度、pH值、体温无差异;复苏后,观察组体温、血氧饱和度、pH值和APACHE Ⅱ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单孔式与多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比较
    许唯伟, 姜格宁
    2018 (1):  12-16.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4
    摘要 ( 169 )   PDF(862KB) ( 738 )  
    目的 探讨单孔式与多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阐述单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意义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98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单孔组)148例,多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多孔组)150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单孔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盐酸哌替啶用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多孔组(P<0.01),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第3天、第7天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时点多孔组(P<0.01);两组术前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组术后3个月功能状态、情感状态评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多孔组(P<0.01)。结论 与多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相比,单孔式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机体恢复,同时提高患者的短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fPSA/tPSA、PSAD、PSATZ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意义
    陈燕君
    2018 (1):  17-19.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5
    摘要 ( 343 )   PDF(770KB) ( 302 )  
    目的 比较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游离与总量比值 (fPSA/tPSA)、PSA密度(PSAD)、PSA移行带密度(PSATZ)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tPSA在4~10 μg/L的前列腺癌(PCa)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共173例,测其血中tPSA和fPSA,计算fPSA/tPSA比值;经直肠B超测前列腺体积,计算PSAD、PSATZ。用Python 3.5软件分析fPSA/tPSA,PSAD,PSATZ在PSA灰区对PCa的诊断价值。结果 PCa组 和 BPH组血清fPSA/tPSA分别为 0.17±0.072、0.2±0.085;PSAD分别为(0.25±0.11) μg/L、(0.14±0.054) μg/L;PSATZ分别为 (0.53±0.31) μg/L、(0.25±0.14) μg/L;两组在以上三个检测指标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fPSA/tPSA与PSAD对腺癌的敏感度达79%。结论 在PSA灰区,PSAD,PSATZ均能提高PCa诊断的敏感性,且fPSA/tPSA、PSAD、 PSATZ对于PCa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型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Mallet骨折
    姜超, 王志远, 戴亚辉, 祝晓忠
    2018 (1):  20-2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6
    摘要 ( 200 )   PDF(898KB) ( 297 )  
    目的 介绍应用微型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Mallet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应用微型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11例Mallet骨折患者,术中采用远侧指间(DIP)关节背侧“S”形或“L”形切口暴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骨折块后用微型钢板内固定骨折端,一枚克氏针外固定DIP关节。术后4~6周拔除克氏针,加强DIP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行6~24个月随访,平均(15±6)个月,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5±1.5)周。术后DIP关节按Crawford功能评定方法评定:优5例,良4例,可2例。1例患者指甲出现轻微隆起,无关节炎、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型钢板联合克氏针治疗Mallet骨折,既保留了钢板治疗的优势,又增加了骨折端稳定性,治疗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活性陶瓷、骨形态发生蛋白、医用生物蛋白胶复合物诱导成骨活性研究
    孙步伟, 刘佰川
    2018 (1):  24-27.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7
    摘要 ( 192 )   PDF(4986KB) ( 372 )  
    目的 通过实验对比研究,探讨陶瓷人工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纤维蛋白复合物异位诱导成骨活性。方法 选纯种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A、B、C 3组,组内分为2组,第1组陶瓷人工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纤维蛋白复合物;第2组陶瓷人工骨。在第4周观察移植效果。结果 陶瓷人工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纤维蛋白复合物植入组植入有效率(70% 对 60%),组织生长有效率(60% 对 40%),组织碱性磷酸酶活性(0.441±0.082对0.234±0.022)均显著优于陶瓷人工骨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陶瓷人工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及纤维蛋白复合物植入的方法对植入物的成骨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肋骨爪形接骨钛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刘锦源, 戚晓通, 陈广明
    2018 (1):  28-30.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8
    摘要 ( 263 )   PDF(769KB) ( 413 )  
    目的 探讨肋骨爪形接骨钛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月应用肋骨爪形接骨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采用非手术治疗的136例患者进行比较(疼痛程度、持续疼痛时间和术后肺部并发症)。结果 手术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肺部感染、肺不张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P<0.05)。手术组患者能够更早地恢复原有的活动。结论 应用肋骨爪形接骨钛板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可以缓解疼痛、减少肺部并发症以及缩短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两种手术方式对强直位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研究
    贾健, 成凯
    2018 (1):  31-34.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09
    摘要 ( 166 )   PDF(3386KB) ( 365 )  
    目的 比较不同强直位膝关节置换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5年3月采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强直膝畸形患者80例(100膝),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施行传统膝关节置换术和膝关节置换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入路术,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X线片、膝关节活动度(ROM)、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和功能评分情况,并随访3个月。结果 两种手术方式对强直位膝关节置换均具明显效果。与传统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膝关节置换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入路术术后ROM、KSS和功能评分值均较高(P<0.05),术后并发症及感染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置换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入路术临床效果明显,较常规膝关节置换术更佳,值得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创稳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分析
    冯积顺, 陈可峰, 洪杏高, 柳明, 黄仕健, 梁王班
    2018 (1):  35-37.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0
    摘要 ( 152 )   PDF(772KB) ( 405 )  
    目的 分析微创稳定系统应用于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应用稳定系统治疗的股骨远端复杂骨折患者62例,并按照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采取微创稳定系统方案,对照组采取解剖钢板内固定方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长、手术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手术所需时长、手术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长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膝关节功能改善的优良率分别为90.32%、67.74%,治疗组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稳定系统应用于股骨远端复杂骨折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所需时长,降低手术对机体损伤,对于膝关节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压氧联合电针“四关”穴对脑卒中早期认知障碍的影响
    马燕凤, 韩振翔, 吴宇华, 刘佩蓉, 彭生
    2018 (1):  38-40.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1
    摘要 ( 212 )   PDF(863KB) ( 736 )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电针“四关”穴对脑卒中早期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90例脑卒中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四关”组,高压氧治疗组,高压氧联合针刺“四关”组,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针刺“四关”穴或高压氧治疗组2个疗程后均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P<0.05),而高压氧联合针刺“四关”穴治疗1个疗程后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MMSE评分(P<0.05),且治疗2个疗程后与高压氧治疗组、针刺“四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氧联合针刺“四关”穴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且较单用针刺与高压氧治疗为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宫肌瘤不同手术方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冯君, 侯芳, 彭洁
    2018 (1):  41-44.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2
    摘要 ( 250 )   PDF(789KB) ( 344 )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AMH(anti-Miillerian hormone)水平及术后改良Kupperman评分探讨子宫肌瘤不同手术方式对卵巢功能近期和远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因子宫肌瘤需手术的患者120例,分为子宫肌瘤切除组(A组,n=40),全子宫切除组(B组,n=40),全子宫加双侧输卵管切除组(C组,n=40),分别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前2 d、术后1、6、12个月的血清AMH水平,同时在相应节点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评估围绝经期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 B组、C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与术前2 d相比,AM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相对于A组,B、C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 AMH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2 d相比,B组、C组术后1个月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评分明显升高(P<0.05);相对于A组,B、C组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论 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较小,而临床效果与子宫次全切除术基本相当,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及全子宫加双侧输卵管切除患者术后6、12个月卵巢功能减退明显,在满足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可首选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降低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探讨应用CO2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临床效果
    王海, 谷丽
    2018 (1):  45-47.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3
    摘要 ( 132 )   PDF(772KB) ( 442 )  
    目的 探讨应用CO2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CO2激光治疗的40例早期声门型喉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中T1a病变24例、T1b病变9例、T2病变7例;未累及前联合34例、累及前联合6例。行CO2激光治疗后随诊时间6~72个月。结果 40例患者术后5例(12.5%)复发;其中T1a病变患者复发率为4.2%(1/24),T1b病变患者复发率为11.1%(1/9),T2病变患者复发率42.9%(3/7),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376,P=0.0243)。在未累及前联合的患者中,复发率为11.8%(4/34),累及前联合的患者中,复发率为16.7%(1/6),经卡方检验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1120,P=0.7378)。在所有40例患者中,存活39例(97.5%),死亡1例(2.5%)。结论 CO2激光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能较好地保全喉功能,效果确切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个晶状体半脱位家系FBN1基因和ADAMTSL4基因突变研究
    李北晗, 宋旭东
    2018 (1):  48-5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4
    摘要 ( 182 )   PDF(1411KB) ( 341 )  
    目的 利用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和Sanger测序方法,对三个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家系患者FBN1ADAMTSL4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方法 提取三个家系14例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及3名家系正常成员外周静脉血全基因组DNA,利用目标基因捕获技术,设计FBN1的65个外显子区域捕获探针,与基因组DNA文库混合杂交,收集洗脱处理后的目标基因组DNA,再利用HiSeq2000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数据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用Sanger法验证测序结果;同时利用Sanger法对3名先证者ADAMTSL4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通过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法验证,分别发现3个家系3个不同的FBN1基因编码区的杂合错义突变,通过Sanger测序法发现4个ADAMTSL4基因编码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结论 3个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家系的致病性基因为FBN1基因,FBN1基因的突变是导致患者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液体管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存的影响
    周娟, 吴刚, 张磊
    2018 (1):  54-57.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5
    摘要 ( 165 )   PDF(887KB) ( 357 )  
    目的 探讨不同液体管理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11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基本资料、SOFA评分及每日出入量。按患者补液量分组,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量与生存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休克发生后前2 d平衡补液量明显高于生存组(P=0.031)。在按2 d补液累积量作四分位数分组的生存分析中,液体累积平衡量最高组生存率明显低于液体累积平衡量最低组(P=0.037),其余组间无差异。休克2 d后高SOFA评分组(>5分)的死亡风险是低SOFA评分组(<5分)的1.322倍, 2 d累计补液量最高组的死亡风险增高2.957倍。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补液量多少与预后有明显相关性,2 d累计补液量多的患者预后差。脓毒性休克患者SOFA评分能较好反应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Parks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叶锦寒
    2018 (1):  58-60.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6
    摘要 ( 209 )   PDF(773KB) ( 357 )  
    目的 观察腹腔镜辅助直肠癌Parks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辅助直肠癌Parks术,对照组接受开腹手术,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排便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肛门排气、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6.38%),低于对照组的8例(17.02%);术后排便功能优者26例(55.32%),多于对照组的15例(31.91%);排便功能差者4例(8.51%),低于对照组的10例(21.28%)。结论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Parks术治疗直肠癌优于开腹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
    王超兰, 朱天民
    2018 (1):  61-64.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7
    摘要 ( 215 )   PDF(839KB) ( 695 )  
    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是腰椎术后下腰痛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目前,骶髂关节病变诊断标准尚不统一,病因较为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影像学检查等均难以清晰显示骶髂关节异常改变,诊断依据不够充足,临床误诊漏诊率高。本文主要从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三个方面对腰椎术后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进行综述,为其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影响产后妇女尿失禁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齐小文, 陆樱花, 许方蕾
    2018 (1):  65-68.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8
    摘要 ( 173 )   PDF(779KB) ( 412 )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现日渐成为广大妇女的常见慢性疾病,随着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尿失禁越来越受到关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产妇产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为36.4%。妊娠期和产褥期有尿失禁者以后发生尿失禁的危险比正常高4倍。文章就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原因,对产后尿失禁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日后在产前及产后做好宣教及康复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最终对预防产后尿失禁的发生起到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护理研究进展
    付蓉蓉, 许方蕾, 张停停, 朱晓萍
    2018 (1):  69-7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19
    摘要 ( 299 )   PDF(796KB) ( 1119 )  
    概述了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标准、病因、高危因素以及危害,阐述了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非手术治疗的种类,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排尿习惯重建、盆底康复训练、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盆底康复联合中医治疗等,其中物理疗法、互联网加护理在尿失禁治疗中是近年来的新兴热点。分析在当前最有效的盆底康复训练下,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局限性,亟待医护人员可以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简单易行、又能保证效果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ICARE沟通模式对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满意度的效果调查
    宋怡婷, 第荣静
    2018 (1):  74-76.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8.01.020
    摘要 ( 181 )   PDF(768KB) ( 447 )  
    目的 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对脊髓损伤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6年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和实施CICARE沟通模式前后住院患者各3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患者满意度问卷调查,分别确定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传统护理模式的基础上采用CICARE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 实施CICARE沟通模式后的脊髓损伤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CICARE模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患满意度,而且护士的沟通能力、心理护理、管理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