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12-28 上一期    下一期
    论著
    MiR-155和miR-21在乳腺癌分子亚型诊断中的价值
    徐明, 谢轶群, 朱佳慧, 黄斌
    2017 (4):  229-234.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1
    摘要 ( 180 )   PDF(11200KB) ( 263 )  
    目的 探讨miR-21和miR-155在浸润性乳腺癌分子亚型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1例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各分子亚型采用RT-PCR方法检测miR-21和miR-155表达量。结果 miR-21在 中Luminal A-like型、Luminal B-like型、HER2型和TNBC(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型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00±2.238、1.008±1.297、1.627±1.744和0.983±1.630,miR-155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 -2.313±1.077、-1.022±1.151、-0.051±0.903和-0.728±1.585,Luminal B-like型、HER2型 和TNBC型的miR-155相对表达量与Luminal A-like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检测浸润性乳腺癌中miR-155表达量有可能成为指导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行化疗的一种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状况的影响
    张辉, 林孟波, 王金泗, 陈晓耕, 范跃祖
    2017 (4):  235-238.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2
    摘要 ( 158 )   PDF(424KB) ( 397 )  
    目的 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通过体格检查、乳腺彩超及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方法判断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为(clinical node negative)cN0患者,分析其腋窝前哨淋巴结(axillary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ASLNB)的检出成功率、准确率及假阴性率,从而探讨NAC后ASLNB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6年7月收治于肿瘤外科符合入组标准的乳腺癌患者共74例,根据患者术前体格检查、乳腺彩超及乳腺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将NAC后患者分为3组,A组:体格检查及乳腺彩超为cN0,共55例;B组:体格检查、乳腺彩超及乳腺MRI平扫及增强为cN0,共50例;C组:体格检查、乳腺彩超和乳腺MRI平扫+增强均为cN+,共24例。结果 A组:临床缓解率为74.3%,ASLNB成功率为100%,准确率为92.7%,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FNR)9.7%;B组:临床缓解率为 67.6%,ASLNB成功率为100%,准确率为94.0%,FNR为7.8%。C组患者24例全部直接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A、B两组患者ASLNB的F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前ALN评估为cN+,经NAC后通过体格检查、乳腺超声评估ALN转变为cN0的乳腺癌患者,可以通过行ASLNB代替ALND;增加MRI检查,可以进一步降低FNR,MRI可能在判断NAC后乳腺癌ALN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下保护盆腔自主神经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患者临床观察
    邢专, 谢永灿
    2017 (4):  239-241.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3
    摘要 ( 166 )   PDF(346KB) ( 331 )  
    目的 观察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罗定市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直肠癌行PANP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患者82例,按速记排列表法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两组,每组各41例。其中,开腹组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OTME),腹腔镜组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TME),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及1年期生存率。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7.32% 对21.95%,P<0.05),肿瘤1年期复发率(0%)和患者1年期生存率(100%)与开腹组(2.44%和100%)无显著差异。结论 保护盆腔自主神经的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疗效较好,术后并发症少,胃肠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80例微创食管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分析
    刘锦源, 甄福喜, 薛磊
    2017 (4):  242-245.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4
    摘要 ( 203 )   PDF(449KB) ( 307 )  
    目的 探讨微创胸段食管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效果及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80例行微创手术治疗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本组共清扫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322枚,平均4.0枚(322/80),与以往传统开胸手术相似 80例中26例经病理证实伴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2.5%(26/80)。(2) 中上段食管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21例(42.0%),下段为5例(16.7%),中上段食管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下段食管癌(χ2=4.39,P<0.05);高分化与中低分化食管癌的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分别为3例(9.1%)和23例(48.9%),差异显著(χ2=12.27,P<0.01);14例脉管癌栓阳性患者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8例(57.1%),显著高于66例无癌栓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17例(25.8%)(χ2=3.94,P<0.05)。26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存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结论 在胸段食管癌患者中,易发生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肿瘤位置及脉管癌栓相关,故针对胸段食管癌手术时施行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输尿管软镜与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对照分析
    郝宗耀, 曾国华, 刘明, 樊松, 王建忠, 徐汉江, 梁朝朝
    2017 (4):  246-249.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5
    摘要 ( 148 )   PDF(489KB) ( 610 )  
    目的 对照分析输尿管软镜与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间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80例,其中90例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软镜组),90例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微通道经皮肾镜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石率、术后住院天数、BCS舒适度评分、疼痛VAS评分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等指标的差异,以及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穿刺及置镜失败者,术后3~6 d摄泌尿系统平片,双J管位置均正常;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清石率、WBC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尿管软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疼痛VAS评分、CRP均少于微通道经皮肾镜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微通道经皮肾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输尿管软镜组术后发热2例,加强抗感染后好转,无中转手术;微通道经皮肾镜组无需要介入的出血及严重感染并发症。结论 与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术相比,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舒适度高,更为安全,且疗效确切,在临床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时值得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及价值评价
    程晓君
    2017 (4):  250-252.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6
    摘要 ( 150 )   PDF(581KB) ( 376 )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非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观察对象均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并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影像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0例观察组患者中,发生血管损伤患者为47例(94.0%);其中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斑块41例,阳性率87.23%(41/47),管腔狭窄14例,阳性率29.79%(14/47),管腔闭塞11例,阳性率23.40%(11/47);对照组50例观察对象中,发生血管损伤患者为22例(44.0%);其中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斑块13例,阳性率59.09%(13/22),管腔狭窄4例,阳性率18.18%(4/22),无血管闭塞,两组下肢血管损伤阳性率、血管斑块、管腔狭窄、管腔闭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影像学观察,观察组患者下肢血管与对照组观察对象比较,管腔明显狭窄,血流减少,频谱宽度增宽。结论 超声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检查,下肢血管损伤检出率高,且操作简单、无创,为该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创及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比较
    李毅嵩, 王庆敏, 吴志君, 陈天顺, 胡冬平, 郑庆丰
    2017 (4):  253-255.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7
    摘要 ( 172 )   PDF(395KB) ( 564 )  
    目的 探究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对比应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腰椎疾病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64例退行性腰椎关节源性腰痛患者,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予以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等手术完成情况、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过程中,可用微创经椎间孔减压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可显著提升手术完成情况,有利于各项评分的改善,可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顾俊峰, 戴小青, 翁献
    2017 (4):  256-258.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8
    摘要 ( 238 )   PDF(349KB) ( 477 )  
    目的 观察手术与保守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住院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半年后骨折部位、腕关节尺侧疼痛情况及影像学疗效差异。结果 手术治疗组患者骨折部位及腕关节尺侧的VAS疼痛评分低于保守治疗组,且影像学疗效评估优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保守治疗更为显著,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的疼痛度,而且可以提高固定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配合中药熏洗对腕关节功能的疗效的观察
    段光宇, 尹宏, 孙欣
    2017 (4):  259-261.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09
    摘要 ( 173 )   PDF(415KB) ( 473 )  
    目的 观察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配合中药熏洗对患者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月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9例。两组患者均施以常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于术后2周接受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加以中药熏洗治疗。治疗4周随访8周,对比两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效果。结果 观察组骨折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施以中药熏洗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帮助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创伤后顽固性高颅压的临床效果分析
    黎静全
    2017 (4):  262-264.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0
    摘要 ( 142 )   PDF(364KB) ( 329 )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后顽固性高颅压采取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6例于2014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颅脑外伤后顽固性高颅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予以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与观察组(n=43,予以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创伤后顽固性高颅压采取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可提高治疗疗效,有效改善术后神经功能,并发症少,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直肠超声引导下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检出率分析
    陈燕君
    2017 (4):  265-267.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1
    摘要 ( 264 )   PDF(392KB) ( 264 )  
    目的 分析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中各指标不同水平组的检出率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6年7月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并送检病理检查的9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前列腺癌检出率为29.6%。经过不同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组队下,病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穿刺结果阳性率随PSA水平的升高而上升;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有结节的前列腺癌中,结节位置都位于外腺。结论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前列腺癌检出率与PSA的水平呈正相关;当发现外腺低回声结节时应警惕为前列腺癌的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揿针足三里、内关穴皮内埋置预防腹部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
    张瑜, 彭生, 刘佩蓉, 师小伟, 刘春亮, 刘奇, 李燕玲
    2017 (4):  268-270.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2
    摘要 ( 203 )   PDF(433KB) ( 251 )  
    目的 观察揿针埋针双侧足三里联合内关穴预防腹部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 160 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揿针组和对照组,每组80 例(n=80)。两组患者均采用七氟烷吸入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前30 min,揿针组患者给予双侧足三里、内关穴贴揿针,对照组患者双侧相同穴位贴假治疗片。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48 h过程中恶心、呕吐的反应。结果 揿针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程度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揿针针刺双侧足三里、内关穴能显著减轻腹部手术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 302株临床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侯伟伟, 江涟, 李冬
    2017 (4):  271-275.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3
    摘要 ( 133 )   PDF(581KB) ( 238 )  
    目的 了解临床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2 Compact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仪进行细菌鉴定,WHONET 5.6软件回顾性分析3 302株临床分离病原菌。结果 临床分离出病原菌3 30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3%(2 417/3 302),革兰阳性球菌占27%(885/3 302);位列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24%)、肺炎克雷伯菌(18%)、铜绿假单胞菌(10%)、金黄色葡萄球菌(9%)和鲍曼不动杆菌(9%)。在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50%、16.2%和30.2%;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比较严重。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48.2%;MRSA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结论 临床细菌耐药依然严重,应加强防范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临床造成的危害。耐药监测对临床感染控制和抗生素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NOX-1基因及其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徐国利, 范跃祖
    2017 (4):  276-280.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4
    摘要 ( 296 )   PDF(482KB) ( 359 )  
    NADPH氧化酶-1(NADPH oxidase-1,NOX-1)是NADPH氧化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NADPH oxidase,NOX)家族成员之一。NOX是调节体内氧化还原反应的关键酶,也是最早被确认的产生活性氧类(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体系。一方面,少量的ROS可增强免疫防御,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凋亡及细胞间信号通路的调控;另一方面,过多的ROS可引起氧化应激,致使细胞生理功能紊乱,对加速炎症、纤维化和肿瘤形成等病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作为ROS主要来源之一,NOX-1在肿瘤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NOX-1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以期探寻胆囊癌等恶性肿瘤诊治和预后判断的有效靶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王桑桑, 荣翱
    2017 (4):  281-285.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5
    摘要 ( 180 )   PDF(563KB) ( 379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无创眼底血管成像技术,能快速安全精准地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血管图像,为多种眼科疾病的诊疗提供有力证据。本文就OCTA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诊疗应用进行简要综述,包括其常见的视网膜毛细血管改变及其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前后的OCTA图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外科手术切除并自体植皮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2例
    高清云, 吴运瑾, 沈亮亮, 赵敬军
    2017 (4):  286-289.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6
    摘要 ( 204 )   PDF(36705KB) ( 297 )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发病率低,中年男性多见,确诊需组织病理检查,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术后易复发。文章报告2例女性患者,行扩大切除术后均无复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护理园地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多发伤抢救效率中的作用
    陈雪妹, 施海柳, 刘建, 许方蕾
    2017 (4):  290-293.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7
    摘要 ( 132 )   PDF(613KB) ( 363 )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多发伤抢救效率中的作用。方法 2016年1月起在急诊科实施以“提高多发伤抢救效率”为课题的品管圈活动,对品管圈活动开展前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并落实。结果 品管圈活动后,多发伤抢救效率提高;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多发伤患者抢救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实施,缩短多发伤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同时优化多发伤抢救流程,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圈员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颞部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不同体位的比较
    葛琴, 张莹, 杨皓珺
    2017 (4):  294-297.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8
    摘要 ( 161 )   PDF(640KB) ( 467 )  
    目的 探讨颞部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时采用不同体位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97例需连续颞部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14 d的患者,随机分成2 组,坐位组(注射时采用坐位:48例)和卧位组(注射时采用平卧位,头偏向健侧:4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首次注射后疼痛、负性情绪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卧位组疼痛程度、负性情绪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坐位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坐位组。结论 患者在接受颞部皮下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时,采用卧位能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负性情绪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依从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缩短常规胃镜检查术后开放饮食时间对改善舒适度与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王泉彬, 王莉萍
    2017 (4):  298-301.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19
    摘要 ( 221 )   PDF(471KB) ( 424 )  
    目的 探讨缩短常规胃镜检查术后开放饮食时间对改善舒适度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900例常规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实验1,实验2和对照组,每组300例,实验组分别在检查结束60 min与90 min后先饮少量温开水无呛咳后进食,对照组在检查结束2 h后饮少量温开水无呛咳后进食。结果 实验组1进食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2与对照组进食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差较小,但是进食后三组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呛咳、误吸等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差异。结论 缩短常规胃镜检查术后开放饮食时间至60 min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骨科围术期患者尿失禁的治疗护理研究进展
    单娟, 尤春芳, 许方蕾
    2017 (4):  302-308.  doi: 10.3969/j.issn.2095-378X.2017.04.020
    摘要 ( 142 )   PDF(1057KB) ( 584 )  
    尿失禁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但在骨科领域的研究却不多。老年骨科围术期患者对其认识度与重视度不够,加强对老年骨科围术期患者尿失禁的研究与宣传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老年骨科围术期患者尿失禁发生的原因、种类及流行病学现况,并对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国内外采用的主要治疗与围术期护理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为日后根据危险因素对老年骨科围术期患者实施预防尿失禁的干预措施提供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